何火源
府衙楹联是中国府衙传统文化的精华,充分表明了为官者的心得、愿景、决心和自我反省,为此,借鉴古代府衙楹联来评述法院现今存在的“六难三案”突出问题,以便提高干警整改“六难三案”的思想自觉,进而增强行动自觉。
“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,地方全靠一官;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,自己也是百姓。”法官既不能妄自菲薄,更不能妄自尊大。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活的载体,法官的使命光荣,肩上的担子很重,但须臾不能忘却立身之本。不能否认,我们中间有些法官存在“门难进、脸难看、事难办”的衙门作风,究其根源,就是忘记自己也是百姓的根本。曾几何时,他们去相关部门办事时也因为办事员的傲慢无礼而咬牙切齿,如今却好了伤疤忘了疼,对老百姓板起了脸、冷硬横推。如果说,古代称法官为官,那么现今确切地讲应该是公务员,公务员只具有职业属性,和农民、工人、商人等没有差别,并不具有身份属性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百姓是法官的衣食父母,法官务必将古代公堂的“威武”体现在对事实的认定和对法律的适用上,而不是用在对百姓的言行举止上。
“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易事;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?”腐化堕落固然不可取,但“慵懒散”同样值得关注。“立案难、审判难、执行难”有其客观原因,但需要广大法官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,查找自身的主观原因。有些法官习惯于“吃老本”,不主动、不善于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,遇到新型、疑难、复杂案件就请示、移交;有些法官机械办案、就案办案,案结了事……以上种种,都源自少数法官责任感的缺失,服务奉献精神的空位。借鉴新华社前社长郭超人先生的名言,法官“槌下有财产万千、槌下有毁誉忠奸、槌下有是非曲直、槌下有人命关天”,务必以法为是、以公为上、以民为天,抓紧抓好案件质效,孜孜以求办铁案。
“春雨无私,进衙先拜清风二字;清筠有节,出府再留正气一身。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公款姓公,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;公权为民,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。“人情案、关系案、金钱案”本质上是法官将司法权当做双方交易的媒介,以办案为名、行谋私之实,严重削弱了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。试想,一个法官在判决前就因为亲朋好友说情、上级领导打招呼和收当事人的礼致使思想上的天平产生了倾斜,那么,难保行动上的天平不会轻重有别。也正是因为个别法官办案的不公正、不廉洁,导致社会上形成了“信访不信法、信上不信下”的恶性循环,严重玷污了整个法官队伍。“吏不吾严而畏吾廉,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”,法官务必以事实为依据、以法律为准绳,严以律己、公正用权,这样才能赢夸奖、树口碑。
“但愿民安若堵,何妨署冷如冰。”我们坚信,只要我们始终围绕“司法为民、公正司法”的工作主线,“六难三案”顽疾就可祛除,人民安居乐业、社会和谐稳定、国家长治久安的祥和景象就在眼前。